设为首页
繁體中文
收藏本站
会员登录
会员注册
    环球资讯网 > 互联网 > 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

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

发布时间:2016/8/17   阅读:

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| 互联网文化观察之二

“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,你也试试吧,复制我的消息,找到微信里的设置,通用,群发助手,全选,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,谁的名字变色了,删掉就行!”不少微信用户近来都收到过这样一条群发的“好友测试”信息。按照其说法,上诉操作完成之后,如果看到谁的名字变色了,或收到相关提示,就证明他已经拉黑了你,可把他删除。

虽然微信官方早已说明上述手段不靠谱,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热情。一种明显不可行的“拉黑测试”,为何如此流行?

一、模仿、从众心理,让人觉得不玩拉黑测试就不时髦、就落后

所谓模仿心理,也即从众心理,它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,而在自己的知觉、判断、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。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,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/4到1/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,保持了独立性。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。

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,造成“从众”的现实因素主要有三个。一个是群体因素:一般地说,群体规模大、凝聚力强、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,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。再就是情境因素,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。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,易于产生从众心理。最后一个是个人因素,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。一般地说,智力低下、自信心不足、性格软弱者,较易从众。

具体到网络空间里,模仿与从众行为最容易发生。一则,网络世界里的信息海量,且铺天盖地而来。因为网络中往往又缺乏强势的意见领导,普通的网民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仔细甄别各种信息;二则,虽然网络中网友通常是“泛交往”,但个体通常又不习惯于被“独立”。如此之下,“随大流”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心理,模仿和从众就会成为不少网民的行动。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勒庞所说,这是“有意识人格的消失,无意识人格的得势,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。”

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| 互联网文化观察之二

微信上热传的拉黑测试

譬如微信上一直热度不减的“抢红包”游戏。为什么“发红包”与“抢红包”会在微信中疯狂流行?为什么抢到一两块钱红包,就能令网友兴奋不已?其中的因素当然有很多,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显然是,大家觉得这是一种网络潮流,倘若不参与其中,就显得“落后”与“不时髦”。于是,“抢红包”游戏风靡全国。

同样的是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网友参与到“拉黑测试”,让它成为公共的话题?同样是受到模仿与从众心理的驱使。或许,网友最开始对这样的测试不以为然,但看到身边的同事与家人全在进行测试,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,网友都会参与其中,共同体验,唯恐成为被潮流抛下的人,于是“拉黑测试”如病毒般蔓延开来,甚至隔段时间就会流行一次。

二、对由网络社交培育的情感不自信,“拉黑测试”迎合了试探的需求

与传统的熟人社会不一样,网络空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的陌生人社会。如果说,在曾经的熟人社会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……一圈圈推出去,愈推愈远,也愈推愈薄”,建立人与人联系的是家族、亲属、地域等种种纽带。那么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,让人和人联系的这些中间组织已经解体。网友开始呈现出“原子化”的个体存在,道德被无形中解体,互动也开始失去秩序,个体变得孤独,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疏离。

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,就是虚拟社交变得格外脆弱,网友普遍缺乏信任感。而微信本身的其他功能更加速了这种情感的不自信。譬如微商、代购、促销等微信功能被广泛使用,甚至动辄形成朋友圈被刷屏的状态。不少网友疯狂添加他人为微信好友,并不断发送种种促销与代购消息。在一定程度上,这更加剧了微信好友之间情感的脆弱性。网友对于微信好友之间的交往与情谊,往往持不确定的心理。任何的风吹草动,都极有可能让他们怀疑网络交往的不可持续。

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| 互联网文化观察之二

网络之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:如果你一个同学或朋友好久没联系你了,突然又开始联系你,而且是各种通讯方式都来一遍,很着急的样子……这个,多半是要找你借钱。如果他不借钱,那么……多半他是做微商了。如此笑话充满了调侃的意味,但不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,微信里的日常交往,让网友不时充满焦虑,缺乏安全感。不少网友都有这样一种心理:微信、微信,只能微微相信,微信之上的联系与情谊,可能也经受不起考验与较真。

“拉黑测试”正因此被助推与流行。网友在进行着微信上的“拉黑测试”,虽然不乏戏谑之心,却也是想来验证:那些长期不曾与自己联系的微信好久,是否早已经拉黑了自己?那些曾经和自己有过争议,或不同意见的微信好友,是否采取了拉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?又或者是,我们视某位微信好友为至交,在自己发出了这份测试信息之后,对方是否会迅速的回复?

对于网络情感不自信的测试者,他们不曾去思考因此可能带来的尴尬,甚至是可能恰得其反的效果,仅仅是为了一次“验证”,他们就急匆匆地开始了“拉黑测试”,并让测试成为燎原之势。

三、人们交往越来越功利性,“拉黑”是为了把空间让给更值得交往的人

如果仔细阅读新闻,还会发现,不少参与微信“拉黑测试”的网友,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:那就是删除拉黑自己的好友,有助于节约手机空间。这一理由仍然经不起推敲。一个常识是,微信占用的内存大多都是聊天消息、朋友圈缓存。清除联系人不能节省空间,定期清理微信缓存数据才能让微信使用更顺畅。

微信上为什么流行“拉黑测试”| 互联网文化观察之二

但这一说法恰可以反推,不少人的微信好友过多,动辄就有三四百好友,有的甚至超过1000人,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有效人际关系仅有7人,能够有效维持的朋友圈也不过150人。太多的微信好友,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“拉黑自己”的微信好友,他们的存在,不仅让关系维系变得困难,也直接“占用了手机空间”。再者,人际交往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,网友不愿把精力和热情再放在那些无效的人际交往上,甚至不允许他们占据手机的内存空间。

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在增大,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网络上交际关系的维系,人的精力和交往的欲望,总是相对有限。与此同时,当“成本化”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,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,要求网友去保持那些无效的交往,或者通过时间与其他成本的支出,去修复和拉黑者间的关系,多数人自然不会愿意,而删除是最干脆的方式。

换句话说,所谓微信“拉黑测试”,不过仍是现实“功利化交往”心态的延续。理想的场景当然是,个体与个体之间一旦建立起交往,就当让此种联系的状态轻易不被打破。然而真实的场景是,社会的快节奏,让人际交往的良善初衷日益不可能。现代人习惯于来比较交际的成本和收益,进而决定交往是否继续。不愿意在人际交往上支付更多成本的现代人,自然需要测试哪些人已拉黑了自己,也不会允许那些已拉黑自己的好友再出现微信中,他们需要把空间让给那些“更值得交往的人”。如此不能言说的深层心理,更加速了微信“拉黑测试”的传播。

结语

尽管真相显示,所谓的“拉黑测试”并不能真正检测出是否被对方拉黑,但这一游戏仍然流行。不要把“拉黑测试”当做网友的无聊举动,某种程度上,它对应的仍是微妙的网络交往心理。网络交往有多少尴尬与选择性,“拉黑测试”就会有多么流行。


推荐资讯

CopyRight© 2011-2015 zgqy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   环球资讯网  版权所有

服务热线: 18611682146 18612878329  13718459036   QQ:2754868060 QQ:2563761688

备案号:京ICP备1300688